如何招到“更合适”的核心人才?
之前服务的一客户公司到了发展转折点,在人员管理方面出现一些问题:短期内人员大幅增加、流动率飙升、新招高管任职时间不长等。考虑到服务介入深度的局限性(服务时间不久、信任感还处于培养期、介入程度不足够深),这段时间一直在尝试通过招聘“更合适”的核心人员方式,看是否能起到一些帮助;从近期反馈结果来看,有一些效果,所以在此将该过程中一些心得总结下,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。
此次本文共记录了四个感悟点,分别是:
大方承认问题,分析问题,找到最核心因素;
寻访“超配”1-2阶段的候选人;
真实告知所有信息;
根据候选人情况,适度优化面试流程。
1、大方承认问题,分析问题,找到最核心因素
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都会犯一个错误,因偏爱自己的“孩子”,导致在看待自身问题时,很难去客观的正视、评价、承认问题,尤其是作为甲方对待乙方(供应商、候选人)时,而这些初始问题的忽略、错误的叠加,往往会造成更大的问题。
拿客户公司来说,他们研发中心一直被诟病加班多,工作量大等,人力给出的解释是公司发展快,产品上市时间紧迫,老板要求高,人手不足,所以加班多。但该问题在人员规模扩大一倍后仍未得到解决,不符合常识的现象总会揭示更深层次的原因。
考虑到近期人员数量快速增加且多元化背景,我们在扩大沟通范围同时也按多维度进行了归纳总结(司龄、管理范围、过往背景等)。访谈后,我们发现,导致加班最重要的几点是:
研发团队中高层多为快速提拔的老员工,之前一直做单一模块工程师,团队管理经验少;
管理人员成熟公司的全周期管理经验较少,没有太多流程梳理、知识沉淀意识和经验,多数情况只是单一执行老板要求;
产品规划不足,导致重复造轮子;
人员扩张严重,不同背景人员多,大家做事方式不一致,需要花大量时间进行前期预沟通;
公司从上到下,只要结果,不注重过程,导致大家经常为了带着问题去解决问题,而产生新的问题。
在将这些问题与人力部门沟通后,他们承认说,确实是这样,也意识到问题,但是解决这个问题很难,也不知道怎么很好的解决,所以就一直“忽视”;而且这些问题是公司的“病灶”,如果给候选人说了,还怎么吸引他们。
表面上看是为了吸引候选人来“隐藏”问题,但候选人终归还是要加入公司,亲身发现这些问题后,预期上的落差加上“信息差”导致评判因素的缺失,只会造成短期离职。结果就是,企业花了时间,候选人被“误导”,最后不欢而散,周而复始开始下一轮招聘过程。
2、寻访那些“超配”1-2阶段的人选
找到问题症结,问题就已经解决一半。看似简单的加班问题,背后却反映出公司在人才标准、管理、流程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。在共同认可问题后,结合公司目前现状,我们调整了候选人寻访策略。
其中一核心原则:不过分“迷恋”候选人背景的同时,寻找公司下1-2阶段需要的核心素质。
在背景方面,我们寻访那些“大小、内外结合”的候选人:他们在外资待过,见识过外资成熟的流程体系,知道完善、成熟的商业模式是什么样的;在内资企业也做过,知道民营企业老板是怎样的做事方式。经历过大公司,也待过小公司,懂得如何“因地制宜”使用成熟的经验,对于模糊性有着较强接受能力。
不过分“迷恋”指区分候选人是“经历”过,还是“参与”过。拿最近寻访COO的案例来说,在筛选出符合以上背景人员后,我们对人员任职期进行了再次筛选,我们期望候选人在任职期,公司所经历的阶段与客户公司相似,且经历了客户公司未来几年要走的阶段,知道公司下几个阶段怎么走,能预判问题,并且在后面这些阶段中起到了“定调子”的作用。
3、真实地告知所有信息
在与候选人沟通时,尤其是高管岗位候选人,不需要太刻意、强行去“伪装”,相反,简单、直接、真诚的方式,效果会更好。
因为一些原因,猎头这个行业充斥了太多“年轻”人。在与候选人沟通时,为了达到面试效果,他们往往会强装经验丰富,硬性给人一种很资深的感觉。说实话,对于高管岗位候选人,简短几句话就能判断电话的另一方/对面的年轻人的资深程度,与其硬装还不如真实告知。
高管岗位候选人有一特点,他们清晰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,能快速地根据你所提供的信息判断出这个岗位是否合适。将你能掌握的所有信息进行告知,公司优势有哪些、目前问题点存在哪些,他们会快速整合信息(会涉及多次提问)并判断出深层次的问题点,以及这些问题点是否在他们能力范围内/乐意去尝试解决的。
这种情况下,为保持“平等”对话,一定要做好功课,充分了解公司、不要让自己有信息盲区(机密信息除外),然后有自己的判断,在给候选人提供足够的信息后,与他商讨、交流你们的观点,而不是去传统的面试。
4、根据候选人情况,适度优化面试流程
不同的候选人会有不同的风格,尤其对于职能类的高管,在和客户公司进行深入沟通后,可以结合候选人的风格、特点,以及公司的特点,进行面试设计。
还是COO这个岗位,我们在和候选人沟通完后,与客户公司进行了面试设计,较之前的同岗位面试流程,增加了几轮面试:
候选人符合“内外、大小”背景,但要负责内部运营,需要对公司有更全面的了解;
公司目前人员背景多元化,从目前员工中筛选出过往履历外资背景、内资背景、公司老员工三位高管人员分别与候选人沟通;
让目前该岗位的直接下属参与沟通交谈。
通过以上设计,给候选人营造一种“所见即所得”的感觉,从而更直观地评判自己是否合适。
此次本文共记录了四个感悟点,分别是:
大方承认问题,分析问题,找到最核心因素;
寻访“超配”1-2阶段的候选人;
真实告知所有信息;
根据候选人情况,适度优化面试流程。
1、大方承认问题,分析问题,找到最核心因素
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都会犯一个错误,因偏爱自己的“孩子”,导致在看待自身问题时,很难去客观的正视、评价、承认问题,尤其是作为甲方对待乙方(供应商、候选人)时,而这些初始问题的忽略、错误的叠加,往往会造成更大的问题。
拿客户公司来说,他们研发中心一直被诟病加班多,工作量大等,人力给出的解释是公司发展快,产品上市时间紧迫,老板要求高,人手不足,所以加班多。但该问题在人员规模扩大一倍后仍未得到解决,不符合常识的现象总会揭示更深层次的原因。
考虑到近期人员数量快速增加且多元化背景,我们在扩大沟通范围同时也按多维度进行了归纳总结(司龄、管理范围、过往背景等)。访谈后,我们发现,导致加班最重要的几点是:
研发团队中高层多为快速提拔的老员工,之前一直做单一模块工程师,团队管理经验少;
管理人员成熟公司的全周期管理经验较少,没有太多流程梳理、知识沉淀意识和经验,多数情况只是单一执行老板要求;
产品规划不足,导致重复造轮子;
人员扩张严重,不同背景人员多,大家做事方式不一致,需要花大量时间进行前期预沟通;
公司从上到下,只要结果,不注重过程,导致大家经常为了带着问题去解决问题,而产生新的问题。
在将这些问题与人力部门沟通后,他们承认说,确实是这样,也意识到问题,但是解决这个问题很难,也不知道怎么很好的解决,所以就一直“忽视”;而且这些问题是公司的“病灶”,如果给候选人说了,还怎么吸引他们。
表面上看是为了吸引候选人来“隐藏”问题,但候选人终归还是要加入公司,亲身发现这些问题后,预期上的落差加上“信息差”导致评判因素的缺失,只会造成短期离职。结果就是,企业花了时间,候选人被“误导”,最后不欢而散,周而复始开始下一轮招聘过程。
2、寻访那些“超配”1-2阶段的人选
找到问题症结,问题就已经解决一半。看似简单的加班问题,背后却反映出公司在人才标准、管理、流程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。在共同认可问题后,结合公司目前现状,我们调整了候选人寻访策略。
其中一核心原则:不过分“迷恋”候选人背景的同时,寻找公司下1-2阶段需要的核心素质。
在背景方面,我们寻访那些“大小、内外结合”的候选人:他们在外资待过,见识过外资成熟的流程体系,知道完善、成熟的商业模式是什么样的;在内资企业也做过,知道民营企业老板是怎样的做事方式。经历过大公司,也待过小公司,懂得如何“因地制宜”使用成熟的经验,对于模糊性有着较强接受能力。
不过分“迷恋”指区分候选人是“经历”过,还是“参与”过。拿最近寻访COO的案例来说,在筛选出符合以上背景人员后,我们对人员任职期进行了再次筛选,我们期望候选人在任职期,公司所经历的阶段与客户公司相似,且经历了客户公司未来几年要走的阶段,知道公司下几个阶段怎么走,能预判问题,并且在后面这些阶段中起到了“定调子”的作用。
3、真实地告知所有信息
在与候选人沟通时,尤其是高管岗位候选人,不需要太刻意、强行去“伪装”,相反,简单、直接、真诚的方式,效果会更好。
因为一些原因,猎头这个行业充斥了太多“年轻”人。在与候选人沟通时,为了达到面试效果,他们往往会强装经验丰富,硬性给人一种很资深的感觉。说实话,对于高管岗位候选人,简短几句话就能判断电话的另一方/对面的年轻人的资深程度,与其硬装还不如真实告知。
高管岗位候选人有一特点,他们清晰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,能快速地根据你所提供的信息判断出这个岗位是否合适。将你能掌握的所有信息进行告知,公司优势有哪些、目前问题点存在哪些,他们会快速整合信息(会涉及多次提问)并判断出深层次的问题点,以及这些问题点是否在他们能力范围内/乐意去尝试解决的。
这种情况下,为保持“平等”对话,一定要做好功课,充分了解公司、不要让自己有信息盲区(机密信息除外),然后有自己的判断,在给候选人提供足够的信息后,与他商讨、交流你们的观点,而不是去传统的面试。
4、根据候选人情况,适度优化面试流程
不同的候选人会有不同的风格,尤其对于职能类的高管,在和客户公司进行深入沟通后,可以结合候选人的风格、特点,以及公司的特点,进行面试设计。
还是COO这个岗位,我们在和候选人沟通完后,与客户公司进行了面试设计,较之前的同岗位面试流程,增加了几轮面试:
候选人符合“内外、大小”背景,但要负责内部运营,需要对公司有更全面的了解;
公司目前人员背景多元化,从目前员工中筛选出过往履历外资背景、内资背景、公司老员工三位高管人员分别与候选人沟通;
让目前该岗位的直接下属参与沟通交谈。
通过以上设计,给候选人营造一种“所见即所得”的感觉,从而更直观地评判自己是否合适。
(采编: 钢之家资讯部 请勿转载 垂询电话: 18055371447)